近日不斷有南京市民反映,市區中山南路、中央路不少行道樹的樹池裡的蓋板拱起,甚至差點絆倒路人。園林專家表示,樹池是行道樹的“立身之本”,提供樹池空間不該“吝嗇”。
  記者連日來探訪南京街頭巷尾發現,管家橋路兩側樹木的樹池大小不一,從半米至1米餘見方者居多;慈悲社巷內幾棵樹的樹池基本被路面覆蓋;上海路南段路邊法桐樹的樹池上,密密麻麻地覆蓋著方形小石板,如同“緊箍咒”般緊逼著樹根。
  樹池成了城建、園林部門忽略的灰色地帶,對此樹木以倒伏的方式發出了“抗議”。今年和去年的2月中旬,分別有一場大雪突襲南京,據不完全統計,道路兩側、公共綠地共有100多棵樹木倒伏;前年8月的一場颱風,一夜間上百棵樹木倒伏。
  “除了法桐等樹種淺根性的因素,主要是因為種植時留的樹池本來就小,根系扎不出去;或者因施工需要壓縮了樹池尺寸,樹池小,根系就小,樹冠若大,一旦遇到大風大雪,很容易發生樹木倒伏現象。”南京市園林局城市綠化管理處副處長朱海琦告訴記者,樹池小,無疑會造成行道樹長勢差、沒生氣,甚至慢慢枯死。
  南京市園林部門2月下旬公佈的最新調查顯示,115條主次幹道共有1630棵樹缺株。除了自然衰亡、養管不力因素外,主要就是道路拓寬、地鐵施工等城建工程侵占樹木生長空間,加上城區地下有地鐵、通信、水電氣等各種管線近20種,無不擠壓大量行道樹及其樹池。
  在朱海琦看來,樹池的四周都是混凝土,就像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小洗澡盆,樹木不可能長得根深葉茂。她提出,樹池的直徑和地下的深度都是越大越好,原則上均在80釐米以上。若樹池過小,連新樹的土球都放不下,更談不上“客土回填”,違背樹木的生長規律。
  “樹木本來就像蔬菜一樣,要長在地上;再好的樹池美化,都不如原始的黃土最自然、最生態。”南京玄武區市政設施園林管理科科長黃昊介紹說,保證樹池透氣、滲水及其合理的尺寸,不影響到行人、行車,是城市應該給樹木生長提供的正常空間。本報記者王佩傑
  (原標題:請給樹池“留有餘地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r36hrzl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